宋林虎

宋林虎的發(fā)明獲得國家實用性發(fā)明專利。
如今,宋林虎常常帶著相機拍攝美麗風景。

宋林虎翻閱書籍。圖片均由克拉瑪依融媒記者 西仁古麗 攝
人物檔案
宋林虎,1937年出生于陜西寶雞。1954年就讀于西安石油學校,1957年7月分配至獨山子礦務局鉆井隊試油段試油隊任實習技術(shù)員,1958年調(diào)任塔里木礦務局依奇克里克油田參與南疆大會戰(zhàn),1960年任克拉瑪依市技工學校教師,1962年進入新疆石油管理局(新疆油田公司前身)采油三廠,歷任技術(shù)員、副站長、指導員、大隊長、生產(chǎn)辦副主任、采油處副處長、新疆油田公司副總工程師。1997年退休。
“有生之年,我要為社會再貢獻一份力量,還想資助更多上不起學的孩子?!?8歲的宋林虎緩緩攤開那布滿歲月痕跡的手掌,仿佛展開了一部沉甸甸的戈壁拓荒史冊。他是新中國第一代石油人,黨齡已有63年。
黨恩照亮求學路
1937年,宋林虎出生于陜西千陽縣的一個貧苦農(nóng)家。他的母親裹著小腳,干不了太重的體力活。父親靠打工維持全家生計,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。
后來,我國實行土地改革,宋林虎家分到了土地,全家從縣城回到農(nóng)村。“那時候,爹娘覺得娃兒認得幾個字,會扒拉算盤珠子就夠了?!彼瘟只⒒貞?,他還未讀完小學六年級就輟學回村,牽起牛繩,為同村農(nóng)戶放牛;扛起鋤頭,在農(nóng)田勞作。小小身影穿梭在田間地頭,稚嫩的肩膀承擔起了生活的重量。
直至當兵的叔叔復員返鄉(xiāng),宋林虎的命運開始轉(zhuǎn)變。叔叔拉著宋林虎的父親,再三強調(diào)讀書的重要性:“娃兒有出息,咱家才有盼頭!”
得知學校設有助學金,父親終于下定決心讓宋林虎繼續(xù)上初中。然而,學費依舊如同一座大山,橫亙在他們面前。
為了湊齊學費,宋林虎一次次徒步進入深山砍伐柴火,再借著微弱的星光套上驢車,車輪“吱呀”作響,伴著他跋涉到60里外的鄰縣集市——在這里賣柴火能多賺幾角錢。就這樣往返幾次后,他終于湊齊了一個學期的學費。
“我用助學金買了紙筆,平時吃的飯是冷硬的玉米餅子,就著咸菜和一小罐油潑辣子下肚。”回憶起中學歲月,宋林虎的舌尖仿佛又泛起一絲咸澀的滋味,“噎著了,就兌著開水將餅子咽下,胃里火燒火燎的,日子就這么對付過去了。”
中學畢業(yè)后,恰逢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蓬勃開展,西安石油學校成了宋林虎延續(xù)夢想的下一站,那里不僅管吃住,書本也免費發(fā)放。
然而,命運再一次朝他露出了猙獰的面目——父親勞作時受了重傷,一家人失去了收入來源,宋林虎的學業(yè)又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。
困頓之際,一位名叫張雙虎的軍官慷慨地贈予他50元錢?!斑@50元錢真是雪中送炭??!”宋林虎說,“黨和國家的恩情我銘記在心。這輩子,我一定要報恩!”
戰(zhàn)天斗地石油魂
1957年7月,宋林虎從西安石油學校采油專業(yè)畢業(yè),懷揣著建設邊疆的赤誠之心踏上了西行的列車。
乘火車到玉門關(guān)再換乘敞篷卡車,一路輾轉(zhuǎn)奔波,他最終抵達目的地——獨山子礦務局鉆井隊試油段。
無邊曠野,狂風如刀,沙塵無孔不入,簡易的地窩子和遍布戈壁的帳篷便是石油人的棲身之所。嚴酷的環(huán)境里,宋林虎的內(nèi)心卻踏實安穩(wěn):“能賺錢養(yǎng)家,當?shù)锏摹照取龅苊玫目可?,苦?我沒覺出來!”
1958年,宋林虎被調(diào)往新組建的塔里木礦務局,前往遙遠的南疆腹地——依奇克里克。彼時,當?shù)氐目碧焦ぷ髡缁鹑巛钡亻_展,在人跡罕至的荒原上,鉆機的轟鳴聲劃破了亙古的寂靜。
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夜,尖銳的警報聲陡然劃破了營地的寧靜。遠處井場的方向,巨大的油柱裹挾著石塊與泥沙,宛如掙脫禁錮的黑色狂龍,咆哮著直沖向天際,發(fā)出震耳欲聾的聲響。
“井噴了!”宋林虎驀地躍起,迅速沖進現(xiàn)場。原油仿佛冰冷的黑色暴雨,毫不留情地澆透了他的棉工服,眨眼間便凝結(jié)成了冰冷的硬殼。在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里,噴涌而出的油柱讓井架劇烈地顫抖著,隨時都有傾倒的危險。
“穩(wěn)住!先加固井口!”身為技術(shù)骨干的宋林虎嘶吼著,他強壓下內(nèi)心的驚悸,和戰(zhàn)友們迎著漫天油雨,義無反顧地沖向井口核心區(qū)。噴濺而出的原油瞬間糊住了他們的視線,耳畔唯有震耳欲聾的聲響與呼嘯的風聲??耧L如暴虐的猛獸般肆意撕扯著他們,沙石宛如鋒利的刀刃割著他們的臉龐,沉重的粉袋壓得人幾乎喘不過氣來。但他們憑借血肉之軀和鋼鐵般的意志,最終制服了井噴。
搶險過程中,消防員沒拿穩(wěn)的水帶撞在了宋林虎的后腰上,留下的傷疤至今依然清晰可見。
輸油“動脈”貫天山
20世紀70年代初期,克拉瑪依的原油產(chǎn)量持續(xù)攀升,然而運輸問題卻如同一根勒緊油田發(fā)展的繩索。原油需依靠汽車長途運往烏魯木齊,不僅成本高昂,而且損耗巨大,煉廠設備也常常處于“吃不飽”的狀態(tài)。
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途徑便是鋪設輸油管道。因此,建設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王家溝的輸油管線——克烏線,成了破局的關(guān)鍵。
宋林虎受命投身這場全新的“硬仗”中。茫茫戈壁,管線修到哪里,簡陋的帳篷便扎到哪里。
夏季,烈日炙烤著大地,氣溫升至40攝氏度,鋼板燙得無法觸碰。宋林虎和工友們揮汗如雨,他們的皮膚被曬得黝黑,甚至開始蛻皮。汗水滴落在滾燙的鋼管上,瞬間便化作一縷白煙。
冬季,凜冽的寒風席卷戈壁,氣溫陡然降至零下30多攝氏度。寒風裹挾著雪粒,打在臉上生疼。此時,焊接工作變得異常艱難,噴燈成了極為珍貴的暖源,工人們圍繞著它稍作取暖,便又迅速投身到緊張的工作之中。
風沙更是“常客”,常常遮天蔽日,大家飯碗里總會沉淀著厚厚一層沙子……
歷經(jīng)3年,這條承載著幾代石油人夢想的輸油管道終于橫貫天山南北。1973年9月,滾滾原油首次通過這條管道奔涌向王家溝油庫。宋林虎站在出站口,凝視著壓力表上穩(wěn)定跳動的指針,聽著管壁內(nèi)油流沉穩(wěn)的轟鳴,百感交集?!斑@是新疆第一條連接油田和省會城市的輸油大動脈?!彼曇魩е灰撞煊X的顫抖,“新疆原油運輸從此走進了管道時代!”
匠心不老獲專利
在油田扎根的40年里,宋林虎始終將心血傾注于技術(shù)革新。即便臨近退休,他仍在苦苦思索怎樣為油田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。
在油田注水開發(fā)過程中,溶解氧對管線和設備的腐蝕是一大隱患,而傳統(tǒng)化學除氧劑不僅費用高昂,操作還十分繁瑣。 一次機緣巧合,宋林虎留意到水面上漂浮的雜物具有隔絕空氣的作用,剎那間,靈感在他腦海中閃現(xiàn)——能否制造一種物理隔氧裝置呢?
從此,他如癡如狂,日夜伏案進行演算設計,家里堆滿了圖紙和簡陋的模型材料。橡膠板、篷布、廢泡沫……這些廉價的邊角余料成了他反復試驗的“寶貝”。失敗成了常態(tài),方案一次次被否定。
但宋林虎的字典里沒有“退縮”二字。他遍查資料,多次前往兄弟油田進行實地考察,甚至專程前往廣東的化工廠向工程師請教。經(jīng)過數(shù)百個日夜的艱苦攻堅,“浮床式水罐隔氧裝置”終于成功問世。該裝置巧妙地運用了浮力原理,采用特殊高分子復合材料覆蓋水面,從而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風的物理屏障。
這項兼具物理隔氧、本質(zhì)安全、經(jīng)濟高效3大優(yōu)勢的發(fā)明,成功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。更令宋林虎欣喜的是,這項發(fā)明很快在勝利、遼河等油田推廣應用,為國家節(jié)約了大量資金。
赤子之心永向黨
如今,已經(jīng)退休20余年的宋林虎仍然密切關(guān)注著油田的發(fā)展。 他常??嬷鄼C,與老伴攜手在熟悉的井站間漫步。抽油機有節(jié)奏地輕叩大地,新型聯(lián)合站高效有序地運轉(zhuǎn),縱橫交錯的輸油管網(wǎng)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銀色的光芒……每一處變化都讓他久久駐足,眸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。
“退休了,可我的心依舊眷戀著這片油海?!崩先说哪抗饴舆^百里油區(qū),望向更遠的天際線。這片土地,承載著他充滿熱血的青春歲月和畢生的奮斗歷程,戈壁的風沙錘煉出他的不屈筋骨,油田的沃土鑄就了他的堅韌靈魂。
宋林虎還作出了一個決定——資助那些如同他當年一樣渴望讀書的孩子。
宋林虎說,這個決定對他來說并不困難,但對那些孩子而言,或許是改變命運的關(guān)鍵一步。他愿意用自己的力量為這些孩子的未來添磚加瓦,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乘風破浪,實現(xiàn)自己的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