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賽在開展試驗 。新疆石油報通訊員 汪進 攝
她總是充滿熱情與活力,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,還是夜晚的最后一盞燈火,都見證了她忙碌而充實的身影。在每一次的挑戰(zhàn)中她都找到了成長的樂趣,對她來說,工作是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、追求夢想的舞臺。她,就是勘探開發(fā)研究院開發(fā)實驗中心的科研人員劉賽。
劉賽主要從事油氣藏滲流、微觀可動性等方面的研究。工作中面對各類實驗項目、實驗設備,她努力把實驗知識掌握到位。通過不斷學習,劉賽系統(tǒng)掌握了油氣藏滲流的基礎理論和專業(yè)技術知識,并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自己對油氣藏滲流實驗從無到有、技術水平從低到高的蛻變,快速成長為崗位上的實驗技術能手。
劉賽積極參與新疆油田公司的重要項目,承擔了公司“9+12”火山巖專項課題。前期工作中,她全身心投入,深入研究每一個細節(jié),憑借著扎實的專業(yè)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,高質量完成了開題匯報、計劃任務書等編制工作。在辦公室,同事經(jīng)常能聽到她打電話溝通相關事項,為全面掌握項目內容、實驗進展,她總是忙到很晚。劉賽說:“火山巖滲流實驗難度大,哪怕有一點進步也是不容易的,試錯不可怕,退縮才會一無所獲。”
劉賽敢啃“硬骨頭”,針對瑪湖礫巖油藏巖性復雜、儲集層物性較差、層間非均質性強,存在產(chǎn)量遞減快、穩(wěn)產(chǎn)難度大、采收率低的問題,她應用室內巖心實驗,結合核磁共振測試,建立了一套瑪湖礫巖油藏加壓滲吸-彈性驅-氣驅全周期評價方法。這樣能定量評價全周期驅油效率、不同孔喉動用規(guī)律,獲得了Ⅱ類、Ⅲ類儲層基質的加壓滲吸、彈性驅、非混相驅和混相驅的驅油效率,同時明確了不同開發(fā)對策下基質-裂縫供液潛力,提出了II、III類油藏分別采用二氧化碳、甲烷氣體介質的提采措施。
在她的努力下,2024年,劉賽獲得了新疆油田公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一項。
除了平時的科研和生產(chǎn)工作,劉賽還管理著實驗室的材料、設備等事務。她精心梳理材料清單,確保每一種材料都準確無誤地記錄在案,嚴格把控材料的質量和使用情況,杜絕任何浪費和違規(guī)操作。在她的精心管理下,實驗室的材料供應始終穩(wěn)定有序,為各項實驗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