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?6月23日,在《書法藝術漫談》講座中,故宮博物院研究院、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、書法家張志和與我市書法愛好者、市民們交流探討了對書法學習意義、書法藝術以文史哲等學科相互貫通等問題的見解,還以中國古代書法字體演變過程為切入點,與大家分享了他關于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史的研究成果。
????漢字誕生歷史
????影響書寫規(guī)則
????張志和認為畫作通常有描繪對象,有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,但書法中的漢字卻比較抽象,美與不美很難有客觀標準可以把握。因此,學書法最好要了解書法歷史、漢字字體演變史,做個明白人?!爸挥行睦锩靼琢耍拍苡蓽\入深的學好書法?!彼f,“就向給你一張旅游地圖,只有看了實景才知道這里到底美不美?!?/p>
????張志和介紹說,我國最早的文字——甲骨文,出現(xiàn)于商朝后期。而其產(chǎn)生的環(huán)境、書寫的形式,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后世的書法書寫規(guī)則。
????“甲骨文一般可在龜甲、獸骨之上,由于載體較為狹長,所以甲骨文的刻寫方式是從上至下豎著排列。又由于鐫刻前需要先寫字打樣,為了不在刻寫時磨蹭掉打好的字樣兒,因此刻寫順序為從左到右?!睆堉竞驼f,“而這樣的書寫規(guī)則,如今的書法寫作仍在沿用。”
????字體的結構意義,有時也影響著書法的書寫規(guī)則。張志和說,“群”字本為“君”與“羊”并排,為何書法作品《蘭亭序》中卻寫成“君”在上,“羊”在下呢?這是因為在古代人眼中,君子與牲畜不能平起平坐。
????同樣的例子也發(fā)生“伏”字上。張志和說,“伏”字像一個人身邊趴著一條狗,但若是在一些書法作品中,形容人伏地而跪時則不加“犬”字上的一點,以示人與動物的區(qū)別對待。而這些書法藝術的細節(jié),全都得益于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史、漢字字體演變史的學習。
????了解字體演變
????選擇學習目標
????此外,張志和還按照中國古代歷史的發(fā)展進程,向大家講解了甲骨文、銘文、篆體、隸書、楷書等書法字體的演變過程,為大家了解書法知識、選擇合適的學習字體提供了參考。
????張志和表示,李斯小篆看似符合黃金比例,結構疏密得當十分好看,但只需運筆均勻畫出即可,沒有筆法變化,藝術性相對不高。其主要難度集中于篆體字形上的記憶,而非技法、心態(tài)上進步。而要想學習隸書,則最好不要以唐朝之后的隸書書法作品為范例。因為唐朝之后楷書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書寫者會不自覺按照楷書筆畫順序寫隸書,不如漢隸正宗。魏碑體雖然相對簡單易學,但這是隸書向唐朝楷書演變的字體,藝術性相對不夠。
????他表示,藝術之所以與眾不同,是因為其難能可貴,不難能則不可貴。所以,書法愛好者若想進步,就不能畏難,最好將高難度的書法字體學好,才能真正體現(xiàn)個人的能力。
????“書法藝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藝術財富之一,也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文化創(chuàng)造,它把文字變成了與舞蹈、繪畫同等的藝術?!睆堉竞驼f,“作為中國人,我們不能將這種藝術斷了、丟了,人不是靠吃飯穿衣就能過得好,還需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,需要文化藝術的滋養(yǎng)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