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張冰(日報編輯部)
這幾日天氣晴好,報社門前的海棠果兒熟透了,沉沉地綴在枝頭,襯著鈷藍色的天空,隨便取一幀都是極美的畫。記者節(jié)總是在這樣的時節(jié)翩然而至。
看著書柜里厚厚的幾疊筆記本,我突然有些恍惚:啊,10年了。
還記得剛踏進報社大門時正值初秋,海棠樹上稀拉拉吊著幾顆果子,我神采飛揚地和老爸老媽吹牛:我要成為一名大記者!
現(xiàn)在想來,當初的那些豪言壯志頗為好笑,我其實根本不懂什么是“大記者”,這個看似“遠大”的目標就像一個模糊的光點,而我只是一只盲目追光的飛蛾。直到近幾年,那個模糊的光點才開始顯現(xiàn)出較為清晰的輪廓。我也漸漸明白,能否成為什么“大記者”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是今年的疫情讓我看清了那個光點。
疫情防控期間,我接到了一份特殊任務(wù):承擔我市赴湖北支援醫(yī)療隊的報道工作,至少每天一篇稿件。
醫(yī)療隊遠在武漢,工作非常繁忙,采訪難度很大。為了不影響醫(yī)療隊的工作,我加了主要聯(lián)絡(luò)人的微信,見縫插針詢問醫(yī)療隊員的工作情況,千方百計挖掘新聞點。有時候,雖然忙活了一天,但是實際可以采用的東西很少,甚至無法成文。
我苦惱極了,“人”是采訪的核心,但電話采訪的局限太多,如果無法和受訪者“共情”,就寫不出像樣的稿件。
一天夜里,我又被卡住了,整整一小時只憋出兩句看不順眼的話。我急躁地翻開一本書,心不在焉地讀了起來。這是原《南方人物周刊》記者李宗陶的一本訪談錄,在書的扉頁,多年前的自己記了一小段話:人的內(nèi)心與表象,靈魂與外部現(xiàn)實之間有一個“界面”,一個好記者應(yīng)具備“打通”這個界面的能力。只有這樣,筆下的人物才具有生命力。
這句話猛然擊中了我的心。我意識到,采寫中遇到的種種困擾,都和我并沒有真正努力去“打通”那層界面有關(guān)。
我試著改變——不再局限于就事論事,而是沉下心來,去感受他們所有細微的情感。雖然這拉長了采訪時間,但幾番嘗試下來,居然真的有了意外收獲。
稿件見報后,一位醫(yī)療隊員對我說:“謝謝你,你寫出了我們表達不出來的話,讀著讀著,大家的眼淚就流出來了?!?/p>
那一刻,我的眼眶也紅了。就像李宗陶說的一樣,當你觸摸到那層“界面”,甚至只是在上面游走,都是空山雪霽,云卷云舒的時刻。
李宗陶的話和那一刻的感動讓我受益匪淺,此后再寫人物稿件,甚至寫其他類型的報道,我都不再慌張——我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么,以及該怎么做。
我想,這也許是我今年最大的收獲,亦或許是成為記者10年來,最重要的感悟之一。
這是我的第十個記者節(jié),我十分慶幸自己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(yè),它讓我能更透徹地審視自身,更清醒地看待世界,更真誠地理解生命以及生活。